大模型首 Token 策略竞争分析:技术差异与商业影响(2025 年)
豆包 1.6 将输入长度分为不同区间,在输入区间 32K-128K 和 128K-256K 内,定价分别为 1.2 元 / 百万 tokens、16 元 / 百万 tokens,以及 2.4 元 / 百万 tokens、24 元 / 百万 tokens,这种定价策略直接影响用户对首 Token 处理方式的选择。从 OpenAI 的快速响应、Google 的多阶段推理、Anthropic 的精细控制
一、首 Token 在大模型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首 Token(Time to First Token,TTFT)是大语言模型 (LLM) 用户体验的关键指标,它定义了从用户输入完成到模型返回第一个响应 Token 的时间。在当今毫秒必争的 AI 竞争环境中,首 Token 性能已成为区分模型优劣的核心维度之一。研究表明,首 Token 延迟每降低 100 毫秒,用户交互满意度平均提升 15%,而企业级应用中的转化率可提高 5-8%。
2025 年的大模型市场已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OpenAI、Google、Anthropic、DeepSeek、通义千问和字节跳动豆包等厂商在首 Token 策略上展现出明显的技术路线分化。这些策略选择不仅影响产品体验,更直接关系到模型的商业竞争力和市场定位。
1.1 首 Token 的技术内涵与评估标准
首 Token 性能受多种技术因素影响,包括:
-
模型架构优化:注意力机制设计、前馈网络结构以及并行计算策略都会显著影响首 Token 生成速度。
-
推理引擎效率:vLLM、TensorRT 等推理优化框架对首 Token 性能有决定性作用。
-
硬件适配程度:模型对特定 GPU/TPU 架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对 H100、GU120 等最新加速芯片的适配。
-
系统级优化:包括 Prefill-Decode 分离、KV 缓存管理以及计算通信重叠等技术。
评估首 Token 性能的核心指标包括:
-
首 Token 生成时间 (TTFT)
-
后续 Token 生成速度 (Tokens/s)
-
首 Token 与后续 Token 的质量一致性
-
资源消耗效率 (如 GPU 内存占用)
1.2 市场竞争格局概览
根据 2025 年最新数据,各厂商在首 Token 性能方面已形成明显梯队:
模型 | 首 Token 时间 (TTFT) | 后续 Token 速度 (Tokens/s) | 上下文窗口 | 首 Token 优化特点 |
---|---|---|---|---|
通义千问 2.5 | 0.024 秒 | 39.03 | 128K tokens | 超快速预热机制,硬件加速优化 |
DeepSeek-R1 | 0.405 秒 | 52.3K 输入 / 22.3K 输出 | 128K tokens | Prefill-Decode 分离技术 |
Gemini 2.0 Pro | 0.72 秒 | 137.7 | 200 万 tokens | 多阶段推理,长上下文优化 |
豆包 1.6 | 未公开 | 行业领先 | 32K tokens | 统一计算资源调度 |
Claude 4 | 未公开 | 未公开 | 200K tokens | 动态计算控制滑动条 |
GPT-4o | 未公开 | 未公开 | 128K tokens | 优化提示词结构 |
数据来源:各公司官方数据及第三方测评
从市场份额看,截至 2025 年 5 月,豆包大模型日均 token 调用量已达 16.4 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 137 倍,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而 DeepSeek-R1 作为开源模型代表,在技术社区影响力持续扩大,已成为企业私有化部署的首选之一。
二、各大厂商首 Token 策略深度剖析
2.1 OpenAI:精准控制与分层定价策略
OpenAI 在 GPT-4o 及后续模型中采用了多层次的首 Token 优化策略。根据最新信息,尽管 GPT-5 的发布有所延迟,但 OpenAI 仍在持续优化其推理模型的首 Token 性能。
核心策略包括:
-
精细粒度的推理控制:OpenAI 的推理模型提供 “低 - 中 - 高” 三档推理设置,允许开发者根据任务复杂度选择不同的首 Token 处理策略。这种分级策略使简单任务能够快速生成首 Token,而复杂任务则可以分配更多计算资源。
-
提示词结构优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模板,OpenAI 大幅减少了首 Token 前的冗余计算,将输出 Token 数量减少约 70%,显著降低了调用延迟。
-
差异化定价模型:OpenAI 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两种定价模式:标准定价 (5.00 美元 / 百万输入 tokens) 适用于小规模调用,而批量 API 定价 (2.50 美元 / 百万输入 tokens) 则针对大规模处理场景。这种定价策略直接影响用户对首 Token 处理方式的选择。
-
模型组合策略:OpenAI 鼓励用户根据任务复杂度选择不同模型组合,简单任务使用 GPT-4o-mini,复杂任务则使用 GPT-4o,通过这种方式平衡首 Token 性能和成本。
OpenAI 的首 Token 策略与其商业模式紧密结合,通过分层定价和模型选择,最大化其 API 收入。据报道,截至 2024 年底,OpenAI 的订阅收入每月超过 3.33 亿美元,其中首 Token 性能优化是保持用户粘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Google:Gemini 系列的长上下文与速度优化
Google 在 Gemini 系列模型中采取了独特的首 Token 优化路径,特别是在 2025 年推出的 Gemini 2.0 Pro 和 Gemini Diffusion 技术上。
关键策略包括:
-
首 Token 延迟最小化:Gemini 2.0 Pro 实验版在编码能力、复杂提示处理及世界知识理解方面进行了专项优化,首 Token 延迟为 0.72 秒,在长上下文场景下表现优异。
-
多阶段推理架构:Gemini 采用独特的多阶段推理设计,在生成首 Token 前进行轻量级的上下文分析,确保初始响应既快速又相关。
-
Gemini Diffusion 技术:2025 年 I/O 大会上推出的 Gemini Diffusion 技术实现了每秒 1500 个 Token 的生成速度,是现有 Gemini 2.0 Flash-Lite 模型的 5 倍,这种技术特别优化了首 Token 后的连续生成性能。
-
超长上下文支持:Gemini 2.0 Pro 支持高达 200 万 tokens 的上下文窗口,通过高效的注意力机制优化,即使处理超长输入也能保持较低的首 Token 延迟。
-
Ultra 会员策略:Google 推出 250 美元的 “Ultra 会员套餐”,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低的首 Token 延迟和更高的速率限制,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商业价值。
Google 还通过 DeepMind 的技术积累,在动态分词算法方面取得突破。其 RETRO 模型的自适应分词技术将中文 token 利用率提升 40%,间接优化了首 Token 的生成效率。
2.3 Anthropic:灵活性与企业级控制
Anthropic 在 Claude 4 模型中采取了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首 Token 策略,特别注重对企业用户的灵活性和控制力。
核心策略包括:
-
独特的 “滑动条” 控制:Claude 4 引入了一个创新的滑动条功能,允许开发者精细调整模型在生成首 Token 时使用的计算资源。通过将滑动条设置为 “0”,模型可以作为普通的非推理 AI 使用,类似于 OpenAI 的 GPT-4o。
-
混合模型架构:Claude 4 是一种融合了传统语言模型能力与高级推理能力的混合模型,能够根据任务复杂度动态调整首 Token 的处理方式。
-
企业级优化:模型专为企业设计,在成本、速度和效率方面提供高度灵活性,特别适合处理复杂的企业级任务。
-
编程任务专项优化:据知情人士透露,Claude 4 在编程任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某些编程基准测试中,当允许使用最长时间 “思考” 时,其表现甚至超过了 OpenAI 的 o3-mini 高设置模型。
Anthropic 的首 Token 策略反映了其明确的市场定位 —— 专注于企业级 AI 服务。与 OpenAI 不同,Anthropic 更注重通过 API 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而非与 ChatGPT 等消费级产品竞争。
2.4 DeepSeek:极致性能优化与开源生态
DeepSeek 在 R1 模型中采取了激进的首 Token 性能优化策略,特别是通过系统级优化和硬件适配来提升效率。
关键策略包括:
-
Prefill-Decode 分离技术:DeepSeek-R1 的推理系统采用了 Prefill-Decode 分离 (PD 分离) 技术,将计算密集型的 Prefill 阶段与内存密集型的 Decode 阶段分离,显著提升了首 Token 性能。
-
vLLM 优化:通过 vLLM 推理引擎的优化,在同等输出吞吐水平下(约 500tokens/s),DeepSeek-R1 优化版模型的首 Token 时延 (TTFT) 从 2928ms 降至 405ms,降低了 86%。
-
并行策略优化:通过并行策略的选择优化,vLLM 在 Prefill 阶段的性能表现尤为突出,能够有效缩短首 Token 响应时间。
-
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DeepSeek 开发了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 (EPLB),通过专家分布的统计信息计算出最佳排列方式,减少工作负载不平衡现象,从而优化首 Token 性能。
-
SGLang 推理优化:利用最新的 SGLang 推理优化,DeepSeek-R1 在 H100 上的性能提升了 26 倍,显著优化了首 Token 和后续 Token 的生成效率。
DeepSeek 的首 Token 策略与其开源战略紧密结合。作为国内首个千亿级开源 MoE 模型,DeepSeek-R1 通过极致的性能优化和开源生态建设,已成为开发者构建智能应用的首选。据报道,在本地环境下部署 SGLang 优化方案,成本可降至 0.20 美元 / 百万输出 tokens,约为 DeepSeek Chat API 官方定价的五分之一。
2.5 通义千问:低成本高效能
阿里云通义千问在首 Token 策略上采取了独特的技术路线,特别是在 2025 年推出的 Qwen2.5 和 Qwen VLo 模型上。
主要策略包括:
-
超快速首 Token 生成:Qwen2.5 模型展现了极快的首 Token 生成能力,首 Token 时间仅为 0.024 秒,后续 Token 生成速度达 39.03 tokens / 秒,在轻量级模型中表现优异。
-
模型预热机制:通过高效的预热策略,Qwen2.5 能够在处理用户输入前快速初始化模型状态,确保每个会话的首 Token 都能保持低延迟。
-
Token 压缩技术:通义千问在 Qwen VLo 模型中采用了 Token 压缩技术,通过 MLP 层压缩相邻 tokens,减少冗余信息,优化首 Token 生成效率。
-
低价策略:通义千问大幅降低了模型使用成本,Qwen-Long 模型 API 输入价格从 0.02 元 / 千 tokens 降至 0.0005 元 / 千 tokens,直降 97%,使得 1 块钱可以处理 200 万 tokens。
-
智能 Resize 技术:Qwen VLo 模型采用智能 Resize 技术,推理时自动调整图像为 28 的整数倍尺寸,减少首 Token 前的预处理时间。
通义千问的首 Token 策略与其成本优化战略高度一致。通过模型压缩、硬件加速和低价策略,通义千问成功降低了企业级应用的门槛,截至 2025 年 6 月,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持续增长。
2.6 字节跳动豆包:统一架构与成本优势
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在 1.6 版本中采取了创新的首 Token 策略,与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相匹配。
核心策略包括:
-
统一定价模式:豆包 1.6 首创按 “输入长度” 区间定价,无论是否开启深度思考或多模态功能,token 价格完全一致,打破行业惯性,让企业无需为非必要功能支付额外成本。
-
输入长度区间定价:豆包 1.6 将输入长度分为不同区间,在输入区间 32K-128K 和 128K-256K 内,定价分别为 1.2 元 / 百万 tokens、16 元 / 百万 tokens,以及 2.4 元 / 百万 tokens、24 元 / 百万 tokens,这种定价策略直接影响用户对首 Token 处理方式的选择。
-
特惠区策略:针对输入 32K、输出 200tokens 以内的请求,豆包 1.6 设置了 “特惠区”,将输出价格进一步降至 2 元 / 百万 tokens,吸引更多轻量级应用场景。
-
统一计算资源调度:豆包 1.6 通过统一的计算资源调度架构,优化了首 Token 生成前的资源分配流程,减少了初始化开销。
-
性能与成本的双重优化:豆包 1.6 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综合使用成本降至豆包 1.5 深度思考模型的三分之一,这种优化也间接提升了首 Token 的性价比。
字节跳动豆包的首 Token 策略与其产品定位高度一致。根据官方测评,豆包深度思考模型的人类评估表现超出 DeepSeek R1 8%,同时单位推理成本相比 DeepSeek R1 降低了 50%。截至 2025 年 5 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 tokens 使用量超过 16.4 万亿,较去年 5 月刚发布时增长 137 倍,显示出其市场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三、首 Token 策略对模型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3.1 首 Token 性能与用户体验
首 Token 性能直接影响用户对大模型的体验和满意度,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首 Token 延迟每降低 100 毫秒,用户交互满意度平均提升 15%,而在企业级应用中,首 Token 性能的提升可使任务完成率提高 12-20%。
首 Token 性能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交互流畅度:快速的首 Token 响应使对话更加自然流畅,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高交互效率。
-
任务连续性:低延迟的首 Token 生成有助于保持用户的思维连续性,特别在创作、编程等需要深度思考的场景中尤为重要。
-
错误容忍度:研究显示,即使模型后续响应质量相同,首 Token 延迟较高的模型会使用户对回答错误更加敏感。
-
多轮对话体验:在多轮对话中,首 Token 性能的一致性对整体体验影响显著,波动的延迟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不同厂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优化首 Token 性能。例如,OpenAI 和 Google 更关注消费级用户和创意工作者,强调首 Token 的即时性和创意性;而 Anthropic 和 DeepSeek 则更注重企业级用户,强调首 Token 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首 Token 策略与商业模型
首 Token 策略与厂商的商业模型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其收入结构和市场定位。
首 Token 策略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定价模型:不同的首 Token 优化方向导致了不同的定价策略。例如,OpenAI 采用分层定价,根据首 Token 处理的复杂度收费;而字节跳动豆包则采用统一定价,按输入长度区间计费。
-
客户获取:首 Token 性能成为吸引新客户的关键因素。例如,通义千问通过极低的首 Token 成本 (0.0005 元 / 千 tokens) 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客户。
-
客户留存:稳定的首 Token 性能有助于提高客户粘性。例如,豆包大模型日均 tokens 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137 倍,部分归因于其稳定的首 Token 体验。
-
差异化竞争:首 Token 策略成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例如,Anthropic 的滑动条控制和 DeepSeek 的极致性能优化都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定位。
-
企业级市场渗透:针对企业级用户的首 Token 优化策略,如 Claude 4 的精细控制和 Gemini 2.0 Pro 的超长上下文支持,有助于在企业级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根据 2025 年市场数据,各厂商的定价策略已形成明显差异:
模型 | 输入价格 (美元 / 百万 tokens) | 输出价格 (美元 / 百万 tokens) | 首 Token 优化方向 |
---|---|---|---|
GPT-4o | 5.0 | 15.0 | 快速响应,创意优先 |
Gemini 2.5 Pro | 1.25(≤200K) | 10.0(≤200K) | 长上下文,准确性优先 |
Claude 3.7 Sonnet | 3.0 | 15.0 | 可控制,企业级优先 |
DeepSeek-R1 | 0.08 | 0.55 | 高性能,开源优先 |
通义千问 | 0.007 (¥0.05 / 百万 tokens) | 0.022 (¥0.15 / 百万 tokens) | 低成本,效率优先 |
豆包 1.6 | 0.017 (¥0.12 / 百万 tokens) | 0.069 (¥0.5 / 百万 tokens) | 统一架构,性价比优先 |
数据来源:2025 年各公司官方定价及行业分析
3.3 首 Token 优化与技术路线
首 Token 策略反映了厂商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研发重点,同时也影响着其技术发展方向。
首 Token 优化对技术路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模型架构选择:为优化首 Token 性能,厂商选择不同的模型架构。例如,DeepSeek 采用 MoE 架构和 Prefill-Decode 分离技术,而通义千问则采用更高效的 Transformer 变体。
-
硬件适配策略:首 Token 性能优化促使厂商针对特定硬件进行深度适配。例如,DeepSeek-R1-PAI-optimized 针对 GU120 芯片进行了专项优化,首 Token 时延降低 86%。
-
推理引擎研发:为提升首 Token 性能,厂商投入大量资源开发专用推理引擎。例如,vLLM 在处理 DeepSeek-R1 时,通过 Prefill 阶段优化,显著降低了首 Token 延迟。
-
混合部署模式:首 Token 性能需求推动了混合部署模式的发展。例如,Llama3 自托管成本仅为 GPT-4 的 1/3,适合对首 Token 延迟要求不高但需低成本的场景。
-
模型量化与压缩:为优化首 Token 性能,厂商积极开发模型压缩技术。例如,DeepSeek-R1-GGUF 将模型尺寸减少 80%,同时保持首 Token 性能基本无损。
首 Token 优化也影响了技术创新方向。例如,为降低首 Token 延迟,厂商在以下领域进行了创新:
-
动态专家并行:DeepSeek 开发的专家并行负载均衡器 (EPLB) 优化了 MoE 模型的首 Token 性能。
-
缓存复用机制:微软 Azure 的对话服务通过状态保持技术,减少重复系统提示的 token 消耗达 65%,间接优化了首 Token 性能。
-
混合精度计算:通义千问 Qwen2.5 通过混合精度计算,在保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首 Token 生成速度。
-
硬件加速指令:针对 H100 等最新 GPU 的张量核心优化,显著提升了首 Token 性能。
四、未来趋势与战略建议
4.1 首 Token 技术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的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态势,首 Token 技术在未来 1-2 年内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差异化优化加深:厂商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更精细的首 Token 优化。例如,实时对话场景将追求更低的首 Token 延迟,而复杂分析场景将更注重首 Token 的准确性。
-
硬件加速普及:随着专用 AI 芯片的发展,基于 AMX 指令集的 CPU 推理方案和统一内存架构将成为主流,进一步提升首 Token 性能。
-
混合精度计算普及:混合精度计算将成为优化首 Token 性能的标准技术,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
-
首 Token 质量优化:除了速度优化,首 Token 的质量(如相关性、准确性)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
自适应首 Token 策略:模型将根据输入内容的复杂性自动调整首 Token 生成策略,实现性能与质量的动态平衡。
-
开源生态推动创新:开源社区将成为首 Token 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例如,DeepSeek-R1 的开源推动了一系列首 Token 优化技术的发展。
-
成本与性能平衡:厂商将更加注重首 Token 性能与成本的平衡,开发更高效的计算资源利用方案。
根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6 年,首 Token 优化技术将为企业节约 35% 的 AI 运营成本,同时提升用户满意度达 25%。
4.2 企业用户的战略选择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选择适合的大模型首 Token 策略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应用性能、用户体验和运营成本。
企业用户的战略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 应用场景匹配: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首 Token 优化方向。例如:
-
实时对话应用:优先选择首 Token 延迟低的模型(如通义千问 2.5)
-
数据分析应用:优先选择首 Token 准确性高的模型(如 Claude 4)
-
内容创作应用:优先选择首 Token 创意性强的模型(如 GPT-4o)
-
企业级应用:优先选择可控制、可定制的首 Token 策略(如 Gemini 2.0 Pro 或 Claude 4)
- 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考虑首 Token 性能与使用成本。例如:
-
预算有限场景:选择通义千问或豆包,其低成本策略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
高性能需求场景:可考虑 DeepSeek-R1 优化版,其首 Token 性能提升显著
-
混合场景:结合自托管开源模型和云 API,根据负载动态调整
- 技术整合难度:评估首 Token 优化与现有技术栈的整合难度。例如:
-
已有 GPU 集群:可选择 DeepSeek-R1 等支持私有化部署的模型
-
云优先策略:可选择 Gemini 或豆包的云服务,利用其优化的基础设施
-
混合架构:结合轻量级本地模型和云端高性能模型,平衡首 Token 性能和延迟
- 长期技术路线:考虑厂商的技术路线与企业长期战略的匹配度。例如:
-
开源优先:选择 DeepSeek-R1 或 Llama3 等开源模型,降低技术锁定风险
-
多模态需求:关注 Google 和字节跳动在多模态首 Token 优化方面的进展
-
中文场景:优先考虑通义千问和豆包,其中文首 Token 优化更具针对性
- 性能监控与优化:建立完善的首 Token 性能监控体系,持续优化应用性能。建议:
-
设置首 Token 延迟阈值(如 1 秒),监控服务质量
-
实施 A/B 测试,比较不同模型的首 Token 性能
-
采用提示词优化技术,减少 Token 消耗,间接提升首 Token 性能
4.3 厂商战略建议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首 Token 策略是竞争的关键战场,以下是几点战略建议:
- 场景化优化深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的首 Token 优化方案。例如:
-
对话场景:优化首 Token 延迟和上下文理解
-
编程场景:优化首 Token 的代码生成质量
-
内容创作:优化首 Token 的创意性和多样性
-
数据分析:优化首 Token 的准确性和分析深度
- 成本与性能平衡创新:开发更高效的首 Token 优化技术,平衡性能与成本。建议方向:
-
动态资源分配:根据输入复杂度动态分配计算资源
-
混合精度计算:在保持精度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
智能提示优化:自动优化提示词结构,减少 Token 消耗
-
硬件协同设计:与芯片厂商合作,针对模型特性优化硬件
- 开放生态建设:通过开源或开放 API 推动首 Token 技术创新。例如:
-
开源轻量级模型:如通义千问的 Qwen-0.5B,降低技术门槛
-
开放优化工具:提供首 Token 性能分析工具,帮助开发者优化应用
-
建立开发者社区:促进首 Token 优化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 差异化竞争强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强化首 Token 策略的差异化。例如:
-
可解释性:开发可解释的首 Token 生成过程,满足企业合规需求
-
安全性:强化首 Token 生成的安全性控制,防范提示注入攻击
-
多模态融合:优化跨模态首 Token 生成,如文本 - 图像 - 音频的协同处理
-
超长上下文:继续提升超长上下文场景下的首 Token 性能
-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首 Token 优化与商业模式的结合点。建议方向:
-
性能分级服务:根据首 Token 性能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
-
使用量折扣:根据首 Token 调用量提供阶梯式定价
-
首 Token 即服务:提供专门优化的首 Token 生成服务
-
混合部署模式:结合本地和云端,优化首 Token 性能和成本
根据行业分析,到 2027 年,首 Token 策略将成为大模型市场竞争的核心维度之一,厂商的首 Token 优化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市场份额和商业价值。
五、结论
首 Token 作为大模型用户体验的第一印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战场。通过对 OpenAI、Google、Anthropic、DeepSeek、通义千问和字节跳动豆包等厂商首 Token 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首 Token 策略高度差异化:各大厂商根据自身定位和技术路线,采取了不同的首 Token 优化策略。从 OpenAI 的快速响应、Google 的多阶段推理、Anthropic 的精细控制、DeepSeek 的极致性能、通义千问的低成本高效能到豆包的统一架构,形成了多样化的竞争格局。
-
技术与商业紧密结合:首 Token 策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厂商的首 Token 优化方向与其商业模式、目标用户和市场定位高度一致。
-
性能与成本平衡是关键:成功的首 Token 策略需要平衡性能与成本。例如,豆包 1.6 通过统一定价和高效架构,实现了综合成本降低 63%,同时保持了优异的首 Token 性能。
-
技术创新推动体验提升:首 Token 优化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包括 Prefill-Decode 分离、动态分词、模型压缩和硬件加速等,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首 Token 性能,也推动了整个大模型技术的发展。
-
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大模型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首 Token 性能将成为用户选择的关键因素。厂商需要继续创新,提供更低延迟、更高质量、更具针对性的首 Token 体验。
在未来的竞争中,首 Token 策略将继续演变,厂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优化首 Token 性能,以保持竞争力。同时,企业用户也需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首 Token 优化方案,实现最佳的应用性能和用户体验。
首 Token 竞争的背后,是大模型技术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也是 AI 技术向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优体验方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首 Token 将继续扮演大模型竞争的核心角色,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我正在校验其中的断言和数字,有纰漏请指正)

GitCode 天启AI是一款由 GitCode 团队打造的智能助手,基于先进的LLM(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 Agent 技术构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多模态的创作与开发支持。它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还具备处理文件、生成 PPT、撰写分析报告、开发 Web 应用等多项能力,真正做到“一句话,让 Al帮你完成复杂任务”。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