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AI应用套壳论与DeepSeek机遇
近日,朱啸虎对AI应用及中国软件行业的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他认为,当前所有AI应用本质上都是基于底层模型的“套壳”,技术本身难以形成长期壁垒。
近日,朱啸虎对AI应用及中国软件行业的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他认为,当前所有AI应用本质上都是基于底层模型的“套壳”,技术本身难以形成长期壁垒。
朱啸虎的核心观点与逻辑
“套壳论”的延续与强化
朱啸虎长期质疑AI应用的创新性,认为许多企业仅依赖现有技术“套壳”商业化,而非底层突破。例如,他指出美国AI绘图公司多基于开源工具整合功能,缺乏深度融合创新,而国内部分AI写作平台仅通过简单模板生成内容,夸大实际效果。他甚至提到,某些企业仅通过优化客服系统等“套壳”操作,即可年增数亿利润。
技术壁垒的争议
朱啸虎强调,大模型技术已足够成熟,创业公司无需在底层技术上过度投入,应聚焦垂直场景的价值创造。例如,通过AI赋能企业降本增效(如优化客服、营销),而非盲目追求通用大模型研发。他批评部分企业以“技术壁垒”为噱头,实则是资本驱动的泡沫。
对DeepSeek的认可与矛盾
尽管朱啸虎对AI应用持批判态度,但对新兴企业DeepSeek却高度赞赏。他认为DeepSeek在算法优化(如强化学习降低训练成本)和用户增长(上线20天日活破2000万)方面展现了潜力,可能成为“AI界的拼多多”。不过,其与阿里投资传闻的戏剧化反应(阿里否认投资)也暴露了市场对技术价值的复杂心态。
中国软件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突破与场景优势
中国企业在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上具备独特优势。例如,百度、腾讯等大厂通过海量用户数据优化AI模型,而DeepSeek借助电商、社交等场景实现精准推荐。此外,政策对生成式AI的规范(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技术合规发展提供了框架。
生态合作与商业化潜力
DeepSeek的快速崛起得益于与阿里、腾讯、华为等云巨头的生态合作,形成了技术落地的闭环。这种“平台+应用”的模式可能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突破口,尤其在企业服务领域(如客服自动化、营销优化)具备高变现潜力。
法律与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AI生成内容激增,知识产权争议频发。例如,多起诉讼涉及AI训练数据侵权,司法实践正逐步明确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企业需在数据合规与创新之间平衡,避免陷入法律纠纷。
争议与行业反思
“套壳”与创新的边界
朱啸虎的观点引发创业者反击。如傅盛认为,即使基于现有技术,应用层的场景创新仍具价值,类比互联网时代的TCP/IP协议与上层应用的关系。行业需区分“合理优化”与“纯粹套壳”,警惕技术空心化。
资本市场的分化态度
美元基金更关注底层技术垄断(如OpenAI),而人民币基金倾向于投资垂直场景的“硬科技”项目。DeepSeek的案例显示,资本更青睐用户增长快、商业化路径清晰的企业,而非单纯的技术概念。
算力与运维的隐忧
DeepSeek因用户暴增导致服务器压力,被迫暂停API充值,暴露了算力基础设施的短板。未来企业需在技术迭代与资源投入间找到平衡。
未来展望:中国AI的“春天”是否到来?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中国在数据治理、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协同上的优势,可能催生一批专注于垂直领域的AI企业。例如,医疗、教育等行业的定制化模型或成新增长点。
技术自主性的关键性
若企业仅依赖海外开源模型“套壳”,长期将受制于人。DeepSeek等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成功,或激励更多本土团队投入底层创新。
全球化竞争中的定位
朱啸虎提到,中国因“无形之墙”需自力更生,但这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如何在全球AI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将是未来十年的核心议题。
朱啸虎的“套壳论”虽显激进,却揭示了AI行业泡沫与机遇并存的现实。DeepSeek的崛起或许标志着中国软件企业从“技术跟随”转向“场景引领”的新阶段,但其成功仍需依赖真实需求洞察、技术持续迭代与生态协同能力。未来,行业需在批判性反思中寻找创新与商业化的平衡点。

GitCode 天启AI是一款由 GitCode 团队打造的智能助手,基于先进的LLM(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 Agent 技术构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多模态的创作与开发支持。它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还具备处理文件、生成 PPT、撰写分析报告、开发 Web 应用等多项能力,真正做到“一句话,让 Al帮你完成复杂任务”。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