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F7与OpenMV集成项目实战:实时图像处理平台
OpenMV项目由一些热衷于教育和工程的开发者于2016年发起,致力于创建一种简单易用且价格合理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帮助工程师和爱好者快速集成视觉功能到他们的项目中。OpenMV库是一个开源的机器视觉库,它允许使用Python语言编写视觉算法,并能直接在微控制器上运行,无需连接到计算机。它极大地降低了机器视觉应用的门槛,使得嵌入式系统能够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和识别任务。OpenMV的发展和迭代都围绕着
简介:意法半导体的STM32F7系列高性能微控制器,结合OpenMV开源机器视觉库,创建了一个实时处理图像和视频的嵌入式平台。项目介绍了STM32CubeMX和Keil uVision5的使用,以及如何在STM32F767微控制器上运行OpenMV库,实现颜色识别、人脸识别等机器视觉功能。压缩包包含了项目源代码、Makefile、配置文件和示例程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实战学习机会。
1. 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特点
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是ST公司推出的一类高性能微控制器,拥有丰富的功能和高效的性能,是许多嵌入式系统设计者的首选。它以其出色的处理能力,丰富的接口资源,以及在功耗与性能之间的优秀平衡,备受开发者青睐。
1.1 核心性能分析
STM32F7系列内置了Cortex-M7核心,具有双乘双除浮点单元(FPU),能够执行复杂的算法运算,非常适合于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计算密集型任务。其核心工作频率高达216MHz,配合灵活的内存访问和快速的存储器,确保了数据处理的高效性。
1.2 特色外设与接口
该系列微控制器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外设接口,包括多个UART、I2C、SPI通信接口,以及SDIO、USB等。同时,内置以太网MAC、摄像头接口、双CAN等,支持高精度的模拟数字转换器(ADC),丰富了开发者在设计时的选择。
1.3 开发与调试工具
配合STM32CubeMX配置工具和Keil u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的开发与调试流程得到了极大的优化。这使得工程师可以更加专注于应用层面的开发,而不是底层配置和调试的繁琐过程。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相关工具和库来实现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
2. OpenMV机器视觉库应用
2.1 OpenMV库的基本概念
2.1.1 OpenMV库的简介与历史
OpenMV项目由一些热衷于教育和工程的开发者于2016年发起,致力于创建一种简单易用且价格合理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帮助工程师和爱好者快速集成视觉功能到他们的项目中。OpenMV库是一个开源的机器视觉库,它允许使用Python语言编写视觉算法,并能直接在微控制器上运行,无需连接到计算机。它极大地降低了机器视觉应用的门槛,使得嵌入式系统能够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和识别任务。
OpenMV的发展和迭代都围绕着提高效率和易用性,库中的每个函数都经过优化以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提供最佳性能。从最初的版本到现在,它支持越来越多的算法和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颜色跟踪、物体识别、面部检测等。
2.1.2 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分析
OpenMV的核心功能覆盖了从图像捕捉到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它提供了高级的图像处理库,比如滤镜、边缘检测和颜色跟踪等,这些功能可以直接在微控制器上运行,无需外部的PC或服务器支持。同时,OpenMV也支持深度学习算法,允许开发者训练和部署自己的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实现面部识别、物体识别等更复杂的视觉应用。
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 工业自动化:物体检测、尺寸测量、质量控制等。 - 智能家居:门禁系统、运动检测、宠物监控等。 - 科学研究:生物监测、植物生长分析、行为模式识别等。 - 教育与培训:视觉编程、微控制器教学、机器人视觉等。
2.2 OpenMV与STM32F7的结合
2.2.1 接口与兼容性
OpenMV与STM32F7的结合主要依赖于OpenMV的H7型号,它搭载了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并提供了多种接口,包括UART、I2C、SPI、USB等,这些接口允许OpenMV与STM32F7微控制器进行高效通信。为了确保兼容性和方便连接,OpenMV提供了专门的库函数来管理与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信号。
除了硬件接口的兼容性外,软件上,OpenMV提供的API与STM32 HAL库和LL库的封装也非常友好,能够确保开发者在编程时的无缝过渡和代码的可移植性。OpenMV库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导入相应的功能模块,避免了不必要的代码冗余。
2.2.2 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在具体的项目中,OpenMV与STM32F7的结合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可以设计一套视觉引导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通过OpenMV摄像头捕捉到工作环境中的物体,然后利用STM32F7的高性能处理能力,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实时分析,并将结果输出给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精确抓取和搬运。
另一个例子是智能监控系统,使用OpenMV进行实时图像捕捉和处理,识别场景中出现的运动物体,并通过STM32F7处理这些数据,进行安全报警或记录。STM32F7的高速处理能力和OpenMV的图像处理能力结合起来,为智能监控系统提供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2.3 OpenMV库的高级特性
2.3.1 高级图像处理功能
OpenMV库提供了一系列高级图像处理功能,使得微控制器级别的图像处理成为可能。这些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图像滤波、边缘检测、形态学操作等。
- 图像滤波:使用诸如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算法来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 边缘检测:采用如Sobel、Canny等算法识别图像中的边缘。
- 形态学操作:利用膨胀、腐蚀等方法改善图像质量。
这些高级图像处理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的优化。通过减少计算复杂度和采用合适的近似算法,可以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处理器的运算负担。
2.3.2 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支持
OpenMV库还集成了对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支持。通过OpenMV的IDE,开发者可以训练自己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部署到微控制器上进行实时推断。支持的模型包括简单的多层感知器到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
- 人脸检测:通过训练得到的模型可以实时检测图像中的人脸。
- 对象识别: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能够识别不同的物体。
这样的功能为嵌入式系统赋予了深度学习的能力,使得系统不仅限于执行简单的规则,而是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决策。然而,这些高级功能也对STM32F7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常需要结合STM32F7的DMA(直接内存访问)和FPU(浮点运算单元)来进行优化,以实现快速且高效的处理。
接下来的章节将会对STM32CubeMX工具进行详细介绍,并深入探讨如何使用该工具进行微控制器的配置,以进一步实现和优化OpenMV与STM32F7的结合。
3. STM32CubeMX配置工具使用
3.1 STM32CubeMX概述
3.1.1 配置工具的功能和界面介绍
STM32CubeMX是ST公司推出的图形化配置工具,它为STM32系列微控制器提供了一个直观的配置界面,极大地方便了微控制器的初始化代码生成和项目配置。该工具支持从MCU引脚分配、外设配置到中间件选择等操作,无需用户深入底层代码,即可快速启动项目开发。
用户通过STM32CubeMX可以完成以下任务:
- 微控制器初始化代码的生成
- 微控制器性能参数的配置
- 中间件(如HAL、LL库)的选择与配置
- 简化硬件抽象层(HAL)或底层(LL)库的使用
- 配置外设(如ADC、TIM、SPI等)和内存映射
STM32CubeMX的用户界面(如下图所示)十分直观,用户可以在左侧的项目视图中选择外设进行配置,右侧的配置面板显示具体参数设置选项,而在下方则可以看到项目中所用到的库文件和生成的代码结构。
3.1.2 基于图形化界面的项目配置
基于图形化界面的项目配置是STM32CubeMX的核心功能。用户只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即可完成一个项目的初始化配置:
- 启动STM32CubeMX工具。
- 点击“New Project”选择目标微控制器型号,或者通过搜索功能找到对应型号。
- 在“Pinout & Configuration”选项卡中,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对微控制器的引脚进行配置,并勾选需要使用的外设。
- 配置完成后,在“Project”选项卡中设置项目的名称和路径,选择对应的IDE(如Keil MDK-ARM, IAR EWARM, SW4STM32等)。
- 点击“Generate Code”,STM32CubeMX会根据当前配置生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框架代码,包括main.c和其他外设的初始化代码。
3.2 配置微控制器外设
3.2.1 GPIO配置实例
通用输入输出端口(GPIO)是微控制器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外设之一。下面通过一个配置GPIO的实例,了解如何使用STM32CubeMX进行配置。
- 在STM32CubeMX的“Pinout & Configuration”界面中,找到所需配置的GPIO引脚。
- 点击对应的引脚,弹出引脚配置窗口。
- 在配置窗口中,选择引脚模式(如“GPIO_Output”表示该引脚作为输出使用)。
- 配置输出类型(如推挽或开漏)、速度和上拉/下拉电阻。
- 点击“OK”,完成当前引脚的配置。
- 可以通过上方的“Configuration”菜单项,全局设置GPIO的参数。
- 最后,按照上述的项目配置流程生成代码。
3.2.2 外部中断与定时器配置
外部中断和定时器是微控制器中用以处理实时事件和时间计算的重要外设。以下是它们的配置示例。
外部中断配置 :
- 在“Pinout & Configuration”中找到一个引脚用于外部中断。
- 设置引脚为“GPIO_EXTIxx”模式,其中“xx”为中断线号。
- 在“NVIC”标签页中,启用对应的中断通道。
- 在代码生成后,在相应的中断服务函数中编写中断处理逻辑。
定时器配置 :
- 在“Pinout & Configuration”中选择所需的定时器。
- 配置定时器的基本参数,如预分频、自动重载值等。
- 配置定时器的中断(可选)。
- 在代码生成后,初始化定时器并编写定时器中断服务函数(如果启用了中断)。
3.3 配置高级特性
3.3.1 USB与以太网配置
USB配置 :
- 在“Pinout & Configuration”中选择USB接口。
- 设置USB模式(如设备、主机或OTG)。
- 配置必要的引脚和时钟。
- 在代码生成后,根据业务需求实现USB的通信协议栈。
以太网配置 :
- 选择以太网所需的引脚和相关外设(如SPI、EMAC、PHY等)。
- 配置MAC和PHY的相关参数。
- 使用生成的代码,结合底层驱动库实现以太网通信功能。
3.3.2 DMA与内存管理配置
DMA配置 :
- 在“Pinout & Configuration”中选择需要DMA支持的外设。
- 在外设的配置窗口中启用DMA传输模式。
- 配置DMA通道、传输方向、数据宽度等参数。
- 在代码生成后,编程实现DMA传输请求与响应逻辑。
内存管理配置 :
STM32CubeMX提供了内存管理的配置选项,主要集中在堆栈大小和堆区的大小设置上。用户可以在“Project”选项卡中的“Settings”中调整:
- 在“Middleware”标签页中启用μC/OS-II(如果使用)。
- 在“Project Settings”中的“Heap”标签页中设置堆栈大小和堆区大小。
- 在代码生成后,根据实际需要管理内存分配和释放。
示例代码块
/* GPIO配置代码段示例 */
void MX_GPIO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 {0};
/* GPIO Ports Clock Enable */
__HAL_RCC_GPIOC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H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A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B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D_CLK_ENABLE();
__HAL_RCC_GPIOG_CLK_ENABLE();
/*Configure GPIO pin Output Level */
HAL_GPIO_WritePin(GPIOB, LD1_Pin|LD3_Pin|LD2_Pin, GPIO_PIN_RESET);
/*Configure GPIO pins : LD1_Pin LD3_Pin LD2_Pin */
GPIO_InitStruct.Pin = LD1_Pin|LD3_Pin|LD2_Pin;
GPIO_InitStruct.Mode = GPIO_MODE_OUTPUT_PP;
GPIO_InitStruct.Pull = GPIO_NOPULL;
GPIO_InitStruct.Speed = GPIO_SPEED_FREQ_LOW;
HAL_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
/*Configure GPIO pin : USER_Pin */
GPIO_InitStruct.Pin = USER_Pin;
GPIO_InitStruct.Mode = GPIO_MODE_IT_FALLING;
GPIO_InitStruct.Pull = GPIO_NOPULL;
HAL_GPIO_Init(USER_GPIO_Port, &GPIO_InitStruct);
/* EXTI interrupt init*/
HAL_NVIC_SetPriority(EXTI15_10_IRQn, 5, 0);
HAL_NVIC_EnableIRQ(EXTI15_10_IRQn);
}
以上代码展示了在STM32CubeMX中进行GPIO配置后生成的初始化函数。该函数会在程序启动时初始化GPIO外设,设置相应的引脚模式、速度、上拉/下拉电阻等。此外,还包含了对中断线15_10的配置,其中 USER_Pin
用于检测用户按钮的中断。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我们详细讨论了STM32CubeMX配置工具的界面介绍、项目配置、外设配置以及高级特性配置方法。这一章节为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开发提供了快速入门的指南,使读者能够通过图形化界面高效地完成项目的初始化和配置工作。
4. Keil u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
4.1 Keil uVision5初探
Keil uVision5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IDE),用于ARM Cortex-M系列和7系列的处理器编程。它提供了代码编辑、编译、调试和性能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是嵌入式系统开发者的重要工具。
4.1.1 集成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
安装Keil uVision5相对直接,可以从ARM的官方网站下载安装包。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时应该选择适合您操作系统(Windows或Linux)的版本。完成安装后,首次启动会提示设置许可证和用户信息。
安装完成后,您将看到Keil uVision5的主界面,这里包括项目窗口、源代码编辑器、编译控制台等部分。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创建一个新项目或打开一个现有的项目。
// 示例:简单的LED闪烁代码片段
#include "stm32f7xx.h"
int main(void) {
// 初始化硬件和外设
SystemInit();
// 使能GPIO端口时钟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E, ENABLE);
// 配置GPIO为推挽输出模式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10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OType = GPIO_OType_PP;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uPd = GPIO_PuPd_NOPULL;
GPIO_Init(GPIOE, &GPIO_InitStructure);
while(1) {
// 翻转LED状态
GPIOE->ODR ^= GPIO_Pin_0;
// 延时
for(int i = 0; i < 1000000; i++);
}
}
在上面的代码中,首先包含了STM32F7系列微控制器的头文件。接着在 main
函数中,进行了系统初始化和GPIO端口的初始化设置。然后在无限循环中,不断翻转GPIO端口的状态来驱动LED灯的闪烁。
4.1.2 工程管理与项目设置
Keil uVision5中工程的管理是通过项目管理器来完成的,项目文件通常具有.uvprojx扩展名。创建新项目时,Keil会引导用户配置目标微控制器、选择调试器接口以及配置项目选项。
在项目选项中,可以设置CPU时钟、外设时钟和内存布局等重要参数。还可以配置编译器优化级别、汇编器选项和链接器脚本,以达到性能优化的目的。
4.2 调试与性能分析
Keil uVision5的调试功能是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它能够让我们在代码层面进行单步执行、断点设置、变量检查和内存查看等。
4.2.1 使用Keil调试器进行代码调试
使用Keil调试器调试代码时,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 在希望暂停执行的代码行设置断点。这可以通过双击代码窗口左边的边距来完成,或者右键点击代码行并选择“Toggle Breakpoint”。
- 启动调试会话。这可以通过点击工具栏的“Debug”按钮或者按下快捷键F5来完成。
- 在程序暂停时,可以单步执行代码,检查变量的值,并监视内存和寄存器的状态。
- 当程序达到断点后,可以使用“Step Into”、“Step Over”和“Step Out”等按钮来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
在调试过程中,Keil uVision5的监视窗口可以帮助我们查看变量的值,以及堆栈和寄存器的状态。这对于理解程序的行为非常有用。
4.2.2 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性能分析工具是Keil uVision5中用于分析程序执行时间和资源消耗的工具。它能帮助开发者找到代码中的性能瓶颈,优化程序结构。
使用性能分析工具的步骤如下:
- 在编译设置中,打开性能分析选项。
- 运行程序,确保性能分析功能已经开启。
- 执行到程序的特定部分或完全运行结束后,打开性能分析窗口。
- 在性能分析窗口中,可以查看各个函数的调用次数、执行时间和占总执行时间的百分比。
- 根据分析结果,开发者可以针对消耗资源较多的函数进行优化。
性能分析的结果对于理解程序的运行效率和优化至关重要。通过减少函数的执行时间或减少不必要的函数调用,可以显著提高程序的性能。
4.3 集成开发环境优化
Keil uVision5的用户界面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定制的,通过调整窗口布局、工具栏和快捷键,可以让开发过程更加高效。
4.3.1 用户界面定制化
用户界面的定制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 使用“View”菜单来显示或隐藏不同的工具窗口,如工程浏览器、输出窗口等。
- 通过“Tools”菜单中的“Customize”选项,可以调整工具栏按钮和快捷键。
- 可以拖动工具窗口的标签来改变它们的位置,或者通过右键点击窗口的标题栏来重新组织工具窗口的布局。
这些定制化选项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对IDE界面进行个性化调整。
4.3.2 插件与扩展工具的安装与配置
Keil uVision5支持插件和扩展工具,以扩展IDE的功能。例如,通过安装支持Git的插件,可以方便地进行版本控制。其他插件还可能提供额外的编程语言支持、代码生成工具等功能。
安装插件的一般步骤是:
- 下载符合Keil uVision5版本的插件包。
- 在Keil中,通过“Pack Installer”工具安装下载的插件。
- 根据插件提供的说明文档,进行必要的配置。
正确安装和配置扩展工具可以提高开发效率,特别是在处理大型项目或者需要集成外部工具的时候。
通过上述对Keil uVision5集成开发环境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提供基本代码编辑、编译和调试功能外,还能够进行性能分析和用户界面的个性化定制,以及安装插件和扩展工具来增强开发能力。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者来说,Keil uVision5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开发伙伴。
5. STM32F767硬件平台介绍
5.1 STM32F767硬件概述
5.1.1 微控制器的主要特性与规格
STM32F767是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推出的高性能系列微控制器,该系列基于ARM® Cortex®-M7内核。Cortex-M7内核是ARM提供的最强大的Cortex-M处理器,具有双精度浮点单元(FPU)和DSP指令集,能够实现高性能的实时处理。
STM32F767的主要特性包括: - 最高频率为216MHz的Cortex-M7内核,带512KB的SRAM和2MB的Flash存储器。 - 内置14个通信接口,包括2个CAN接口、4个USART、4个SPI接口、3个I2C接口以及一个USB OTG接口。 - 高级图形和LCD控制器,支持TFT屏幕。 - 硬件加速JPEG编解码器。 - 集成有高性能ADC、DAC、定时器和多个GPIO。 - 包含丰富的电源管理功能,支持低功耗模式。
5.1.2 处理器架构与性能指标
处理器架构方面,STM32F767采用了ARMv7E-M架构,该架构优化了数字信号处理能力,使其在信号处理任务中表现尤为出色。它还支持 Thumb®-2指令集,允许在单个字节内执行更多操作,提高了代码密度和处理性能。
性能指标方面,Cortex-M7内核的性能通过以下指标得到体现: - 单周期MAC指令的执行。 - 高效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得益于支持到240DMIPS的处理性能。 - 支持存储器保护单元(MPU),有助于实现安全关键型应用。 - 提供高达4096字节的内置静态RAM(SRAM)以及2MB的闪存存储器。
5.2 硬件平台的开发资源
5.2.1 开发板与扩展模块介绍
为了支持开发者快速上手,ST官方推出了多种开发板,例如STM32F767ZI-Nucleo开发板。该开发板集成了大量的接口和外设,且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运行复杂的程序。
扩展模块方面,用户可以利用开发套件中的扩展板来增强功能: - STM32F767ZI-EVAL评估板,集成了触摸屏显示屏和多种连接接口。 - STM32F767G-DISCO开发板,提供4.3英寸的电容式触摸屏,以及丰富的传感器和连接性选项。
5.2.2 开发工具链支持
开发STM32F767系列微控制器时,开发者可以利用ST提供的全面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工具链。其中软件工具链包括但不限于: - STM32CubeMX:一款图形化软件配置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配置微控制器的外设和启动代码。 - STM32CubeIDE:集成了STM32CubeMX的全功能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代码编辑、编译、调试等功能。 - Keil uVision:广泛使用的开发环境,支持STM32F7系列,并与ST官方库紧密集成。
5.3 硬件平台的外设应用
5.3.1 多种外设接口的使用方法
STM32F767提供了众多外设接口,使得构建复杂系统变得简单。例如,使用SPI接口进行高速通信或I2C接口与各种传感器和模块连接。开发者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使用这些外设接口: 1. 使用STM32CubeMX配置所需的外设接口。 2. 在初始化代码中配置外设参数,如波特率、模式等。 3. 实现相应的发送和接收函数。 4. 在主循环或中断服务函数中调用这些函数,实现数据的传输。
// 例如,以下是使用SPI发送数据的示例代码。
SPI_HandleTypeDef hspi3;
void MX_SPI3_Init(void)
{
hspi3.Instance = SPI3;
hspi3.Init.Mode = SPI_MODE_MASTER;
hspi3.Init.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
hspi3.Init.DataSize = SPI_DATASIZE_8BIT;
hspi3.Init.CLKPolarity = SPI_POLARITY_LOW;
hspi3.Init.CLKPhase = SPI_PHASE_1EDGE;
hspi3.Init.NSS = SPI_NSS_SOFT;
hspi3.Init.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56;
hspi3.Init.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
hspi3.Init.TIMode = SPI_TIMODE_DISABLE;
hspi3.Init.CRCCalculation = SPI_CRCCALCULATION_DISABLE;
hspi3.Init.CRCPolynomial = 7;
if (HAL_SPI_Init(&hspi3) != HAL_OK)
{
// 错误处理代码
}
}
void SPI_Transmit(uint8_t *data, uint16_t size)
{
HAL_SPI_Transmit(&hspi3, data, size, HAL_MAX_DELAY);
}
5.3.2 传感器与驱动集成案例
传感器集成是开发基于STM32F767的应用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将温度传感器与STM32F767集成的步骤: 1. 首先,使用STM32CubeMX配置ADC接口用于温度传感器数据读取。 2. 在主循环中,周期性地通过ADC接口读取传感器数据。 3. 根据传感器规格书进行数据转换,得到实际温度值。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TM32F767的ADC接口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
// ADC初始化代码
void MX_ADC1_Init(void)
{
ADC_ChannelConfTypeDef sConfig = {0};
hadc1.Instance = ADC1;
hadc1.Init.ClockPrescaler = ADC_CLOCK_SYNC_PCLK_DIV4;
hadc1.Init.Resolution = ADC_RESOLUTION_12B;
hadc1.Init.ScanConvMode = DISABLE;
hadc1.Init.ContinuousConvMode = ENABLE;
hadc1.Init.DiscontinuousConvMode = DISABLE;
hadc1.Init.ExternalTrigConvEdge = ADC_EXTERNALTRIGCONVEDGE_NONE;
hadc1.Init.ExternalTrigConv = ADC_SOFTWARE_START;
hadc1.Init.DataAlign = ADC_DATAALIGN_RIGHT;
hadc1.Init.NbrOfConversion = 1;
hadc1.Init.DMAContinuousRequests = DISABLE;
hadc1.Init.EOCSelection = ADC_EOC_SINGLE_CONV;
if (HAL_ADC_Init(&hadc1) != HAL_OK)
{
// 错误处理代码
}
sConfig.Channel = ADC_CHANNEL_TEMPSENSOR;
sConfig.Rank = 1;
sConfig.SamplingTime = ADC_SAMPLETIME_480CYCLES;
if (HAL_ADC_ConfigChannel(&hadc1, &sConfig) != HAL_OK)
{
// 错误处理代码
}
}
// ADC转换值读取函数
float Temperature_Read(void)
{
HAL_ADC_Start(&hadc1);
if (HAL_ADC_PollForConversion(&hadc1, 1000) == HAL_OK)
{
uint32_t rawValue = HAL_ADC_GetValue(&hadc1);
// 根据传感器数据手册进行值的转换,得到温度值
float temperature = ...; // 数据转换逻辑
return temperature;
}
return -1; // 读取错误情况
}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将温度传感器数据有效地读取并转换为实际温度值,并为后续处理做好准备。
6. 实时图像处理平台构建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如何构建一个实时图像处理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处理高频率的图像数据流,并执行复杂的图像分析任务,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比如监控、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本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6.1 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6.1.1 系统架构与模块划分
在设计一个实时图像处理系统时,架构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性能。通常,图像处理系统的架构分为三层:
- 输入层 :负责图像数据的采集,可以是摄像头、视频流或者其他图像采集设备。
- 处理层 :核心处理单元,涉及到图像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分析决策等操作。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这层通常由高性能的微控制器或专用图像处理芯片完成。
- 输出层 :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输出,可能是直接对控制的硬件设备进行操作,或者是将处理结果传输给其他系统。
每个层次之间的数据流和控制流需要明确划分,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协同工作。设计时,要考虑到模块间的通信效率、数据同步和并发处理等问题。
6.1.2 实时处理的性能要求
实时图像处理平台的核心在于“实时”,它对处理性能有严格的要求:
- 低延迟 :从图像输入到处理完成的时间间隔需要尽可能短,以满足应用中对于即时反馈的需求。
- 高吞吐量 :系统能够处理一定速率的图像数据流,保证系统不会因为数据拥堵而崩溃。
- 可靠性 :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系统都能稳定运行,错误率和故障率需要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实现上述性能要求通常需要优化算法、合理配置硬件资源,并且在软件层面上进行细致的性能调优。
6.2 OpenMV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6.2.1 OpenMV处理流程与算法
OpenMV是一个开源的机器视觉模块,它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来实现图像处理和视觉识别功能。OpenMV处理流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 图像采集 :使用摄像头捕获环境图像。
- 预处理 :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二值化等操作,便于后续处理。
- 特征提取 :识别出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如边缘、角点、模式等。
- 识别与分析 :应用特定的算法对特征进行匹配和识别。
- 决策与执行 :根据识别结果作出决策并执行相应的动作。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OpenMV代码示例,它展示了如何使用OpenMV识别图像中的特定颜色:
import sensor, image, time
sensor.reset()
sensor.set_pixformat(sensor.RGB565)
sensor.set_framesize(sensor.QVGA)
sensor.skip_frames(time = 2000)
clock = time.clock()
while(True):
clock.tick()
img = sensor.snapshot()
for blob in img.find_blobs([thresholds], pixels_threshold=100, area_threshold=100, merge=True):
img.draw_edges(blob.min_corners(), color=(255))
img.draw_line(blob.maj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line(blob.min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rectangle(blob.rect(), color=(255))
img.draw_cross(blob.cx(), blob.cy(), color=(0))
print(clock.fps())
在这个代码示例中, find_blobs()
函数用于查找图像中的blobs(连通区域)。它会对颜色进行阈值筛选,并通过参数指定最小像素、最小面积、是否合并临近blobs等。识别到的blobs后,用一系列的图形绘制函数来标记它们。最后,循环计算并打印出处理的帧率。
6.2.2 与其他处理器的协作机制
OpenMV作为一个辅助处理器,其本身在计算能力和功能集成上可能受限。因此,与主控处理器的协作变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OpenMV可与STM32F7等微控制器通过以下方式协作:
- 串行通信 :通过UART串行通信将图像处理结果发送给主控器。
- I2C或SPI接口 :如果主控器支持,可以通过I2C或SPI接口进行高速数据交换。
- 共享内存 :在一些系统中,OpenMV和主控器可以共享内存区域,实现数据的高效读写。
例如,当OpenMV完成图像识别任务后,可以将结果通过UART发送给STM32F7进行进一步的决策和控制。STM32F7再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控制外部设备,如伺服电机、执行器等。
6.3 构建图像处理应用实例
6.3.1 实时物体跟踪的实现
实时物体跟踪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常见应用,广泛用于安全监控、机器人导航等领域。在STM32F7和OpenMV组成的平台上实现物体跟踪,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 摄像头捕获 :使用OpenMV的摄像头不断捕获图像数据。
- 物体检测 :通过颜色、形状或运动检测算法识别目标物体。
- 目标定位 :计算目标物体的中心点坐标或边界框。
- 控制输出 :根据目标物体的位置,向STM32F7发送控制指令。
- 反馈调整 :STM32F7接收指令并控制执行机构,对摄像头的位置进行微调,确保目标物保持在视野中心。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OpenMV代码示例,用于跟踪移动物体:
# 假设在前面的代码中已经初始化了摄像头,并设置好了相应的阈值
while(True):
img = sensor.snapshot()
blobs = img.find_blobs([thresholds], pixels_threshold=100, area_threshold=100, merge=True)
if blobs:
for blob in blobs:
img.draw_edges(blob.min_corners(), color=(255))
img.draw_line(blob.maj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line(blob.min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rectangle(blob.rect(), color=(255))
img.draw_cross(blob.cx(), blob.cy(), color=(0))
# 检查目标是否偏离中心,计算偏移量
if blob.cx() < 80 or blob.cx() > 160 or blob.cy() < 80 or blob.cy() > 160:
# 计算目标中心与图像中心的偏移
# 发送偏移量到STM32F7进行调整
# 控制指令和通信协议需要预先定义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摄像头的视野为320x240像素,我们希望将目标保持在中心位置。代码会持续检测物体位置,一旦物体偏离中心,就会计算出偏移量,然后将这一信息发送给STM32F7进行处理。
6.3.2 环境监测与异常检测案例
环境监测和异常检测是物联网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STM32F7和OpenMV来监测环境温度,并在检测到异常时发出警报。
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 温度传感器 :负责实时监测环境温度。
- STM32F7 :处理温度数据,并与OpenMV通信。
- OpenMV :负责监测特定场景,如是否有火焰出现或者有烟雾生成。
STM32F7微控制器通过其ADC(模拟数字转换器)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温度值。如果检测到温度超过预设阈值,STM32F7将命令OpenMV启动图像监控程序,监视是否有火灾发生的迹象。
这里是一个非常基础的OpenMV代码,用于检测是否有火焰出现在画面中:
import sensor, image, time, math
# 设定火焰颜色范围
fire_threshold = [(0, 61, 135, 165, 255, 255), ...]
sensor.reset()
sensor.set_pixformat(sensor.GRAYSCALE)
sensor.set_framesize(sensor.QVGA)
sensor.skip_frames(time = 2000)
while(True):
img = sensor.snapshot()
blobs = img.find_blobs(fire_threshold, pixels_threshold=100, area_threshold=100, merge=True)
if blobs:
for blob in blobs:
img.draw_edges(blob.min_corners(), color=(255))
img.draw_line(blob.maj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line(blob.min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rectangle(blob.rect(), color=(255))
img.draw_cross(blob.cx(), blob.cy(), color=(0))
# 发送警报信息给STM32F7
# 通信方式依据实际应用来确定
在这个应用中,OpenMV使用颜色阈值检测火焰的存在。一旦检测到,就向STM32F7发送警报信号。STM32F7收到信号后,可以执行额外的动作,如启动报警装置、切断电源、通知远程监控中心等。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STM32F7和OpenMV的配合可以使得环境监测与异常检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7. 颜色识别、人脸识别实现
7.1 颜色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
颜色识别技术允许机器识别和分类不同的颜色,这一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图像分析、医疗诊断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颜色识别算法主要基于颜色空间模型,如RGB、HSV(Hue, Saturation, Value)、YUV等,其中HSV模型因与人类视觉感知更为接近,常用于颜色识别应用。
7.1.1 颜色模型与识别算法
HSV模型将颜色分解成色调(H)、饱和度(S)和亮度(V)三个属性。色调对应于颜色的种类,是颜色识别的主要依据。饱和度表示颜色的纯度,亮度则对应颜色的明暗。
识别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为HSV颜色空间。 2. 定义感兴趣的颜色范围(通过色调、饱和度和亮度值的上下限)。 3. 应用图像二值化,只保留属于感兴趣颜色范围的像素。 4. 根据二值化结果进行目标识别和分析。
7.1.2 在STM32F7平台上的实现方法
在STM32F7平台上,颜色识别算法可通过OpenMV库实现。OpenMV提供了对常见颜色空间的支持,并允许用户直接在微控制器上运行图像处理算法。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OpenMV和STM32F7来识别特定颜色范围的物体:
import sensor, image, time
# 初始化摄像头
sensor.reset()
sensor.set_pixformat(sensor.RGB565)
sensor.set_framesize(sensor.QVGA)
sensor.skip_frames(time = 2000)
clock = time.clock()
# 颜色范围设置 (Hue, Saturation, Value)
lower_hsv = (20, 60, 32)
upper_hsv = (35, 255, 255)
while(True):
clock.tick()
img = sensor.snapshot()
for blob in img.find_blobs([lower_hsv, upper_hsv], pixels_threshold=200, area_threshold=200, merge=True):
img.draw_edges(blob.min_corners(), color=(255))
img.draw_line(blob.maj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line(blob.minor_axis_line(), color=(0))
img.draw_rectangle(blob.rect(), color=(255))
img.draw_cross(blob.cx(), blob.cy(), color=(0))
img.draw_circle(blob.cx(), blob.cy(), blob.rotation(), color=(0))
print(clock.fps())
该代码段首先初始化摄像头,设置图像的像素格式和帧大小,然后定义了一个颜色范围。在主循环中,程序对每一帧图像进行处理,查找并绘制符合该颜色范围的目标物体。
7.2 人脸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分析人脸特征来实现个体的识别。这一技术通常包括人脸检测和特征提取两个步骤。人脸检测是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以及人脸的位置和大小;特征提取则用于提取人脸的关键特征,以便于后续的识别。
7.2.1 人脸检测与特征提取
人脸检测算法如Haar Cascade、HOG+SVM等,可用于快速定位图像中的人脸。一旦检测到人脸,就可以使用特征提取算法,如Eigenfaces、Fisherfaces、LBPH(局部二值模式直方图)等,来提取用于人脸识别的特征。
7.2.2 人脸识别算法与实现
人脸识别算法将提取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比较,以确认身份。OpenMV提供了现成的人脸识别算法,支持实时人脸检测和识别。
以下代码段展示了如何在STM32F7平台上使用OpenMV进行人脸检测:
import sensor, image, time
sensor.reset()
sensor.set_pixformat(sensor.GRAYSCALE)
sensor.set_framesize(sensor.QVGA)
sensor.skip_frames(time = 2000)
clock = time.clock()
while(True):
clock.tick()
img = sensor.snapshot()
for face in img.find_faces():
img.draw_rectangle(face.rect())
for key, value in face.__dict__.items():
print(key, value)
print(clock.fps())
该代码段设置了摄像头的像素格式和帧大小,并初始化了摄像头。在循环中,程序对每一帧图像执行人脸检测,并绘制一个矩形框来标示检测到的人脸。
7.3 综合应用与案例分析
将颜色识别与人脸识别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出更为复杂的视觉识别系统。例如,在一个安全监控系统中,可以先通过颜色识别来筛选出含有特定颜色特征的人群,再对这些人进行人脸识别,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识别准确性。
7.3.1 颜色与人脸识别的综合系统
在综合系统中,颜色识别可以用来快速缩小搜索范围,识别出符合特定颜色条件的物体或人。然后,通过人脸识别进一步确认对象的身份。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处理大量视频数据的场景,能够显著减少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分析的数据量。
7.3.2 系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
在实际项目中,颜色与人脸识别系统的部署和优化包括但不限于: - 使用专用硬件加速器或GPU来提高处理速度。 - 算法优化,如采用更高效的图像处理库。 - 调整颜色范围和人脸识别算法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光照和环境条件。 - 对系统进行测试,分析在各种场景下的表现,以不断调整和优化算法参数。
最终,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与优化应当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通过实测数据来评估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识别性能。
简介:意法半导体的STM32F7系列高性能微控制器,结合OpenMV开源机器视觉库,创建了一个实时处理图像和视频的嵌入式平台。项目介绍了STM32CubeMX和Keil uVision5的使用,以及如何在STM32F767微控制器上运行OpenMV库,实现颜色识别、人脸识别等机器视觉功能。压缩包包含了项目源代码、Makefile、配置文件和示例程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实战学习机会。

GitCode 天启AI是一款由 GitCode 团队打造的智能助手,基于先进的LLM(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 Agent 技术构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多模态的创作与开发支持。它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还具备处理文件、生成 PPT、撰写分析报告、开发 Web 应用等多项能力,真正做到“一句话,让 Al帮你完成复杂任务”。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