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生成器的概念

创建生成器之一

创建生成器之二

创建生成器之三

生成器的执行流程


生成器的概念

通过列表生成式,我们可以直接创建一个列表。但是,受到内存限制,列表容量肯定是有限的。

而且,创建一个包含100万个元素的列表,会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如果我们仅仅需要访问前面几个元素,那后面绝大多数元素占用的空间都白白浪费了。

所以,如果列表元素可以按照某种算法推算出来,那我们是否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推算出后续的元素呢?这样就不必创建完整的list,从而节省大量的空间。

在Python中,这种一边循环一边计算的机制,称为生成器:generator。生成器对象是一个迭代器:但是它比迭代器对象多了一些方法,它们包括send方法,throw方法和close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用于外部与生成器对象的交互。

创建生成器之一

要创建一个generator,有很多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一个列表生成式的[]改成(),就创建了一个generator:

L = [x * x for x in range(10)]  #列表生成式

结果为:[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生成器

<generator object <genexpr> at 0x1022ef630>

创建L和g的区别仅在于最外层的[]和(),L是一个list,而g是一个generator。:可以通过next()函数获得generator的下一个返回值,指导抛出异常:“StopIteration”

 next(g)

结果为:0

next(g) ,#以此类推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StopIteration

我们讲过,generator保存的是算法,每次调用next(g),就计算出g的下一个元素的值,直到计算到最后一个元素,没有更多的元素时,抛出StopIteration的错误。

创建生成器之二

可以通过for循环创建生成器,因为generator也是可迭代对象:

g = (x * x for x in range(10))

for n in g:

  print(n)

所以,创建了一个generator后,基本上是通过for循环来迭代它,并且不需要关心StopIteration的错误。

创建生成器之三

generator非常强大。如果推算的算法比较复杂,用类似列表生成式的for循环无法实现的时候,还可以用函数来实现。比如,著名的斐波拉契数列(Fibonacci),除第一个和第二个数外,任意一个数都可由前两个数相加得到:1, 1, 2, 3, 5, 8, 13, 21, 34, ...,斐波拉契数列用列表生成式写不出来,但是,用函数把它打印出来却很容易: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print(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注意,赋值语句:

a, b = b, a + b

相当于:

t = (b, a + b)  # t是一个tuple

a = t[0]

b = t[1]

神器:不必显式写出临时变量就可以赋值。

上面的函数可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数:

fib(6)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fib函数实际上是定义了斐波拉契数列的推算规则,可以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推算出后续任意的元素,这种逻辑其实非常类似generator,但不是generator。

把fib函数变成generator,只需要把print(b)改为yield b就可以了:

def fib(max):

    n, a, b = 0, 0, 1

    while n < max:

        yield b

        a, b = b, a + b

        n = n + 1

    return 'done'

这就是定义generator的另一种方法。如果一个函数定义中包含yield关键字,那么这个函数就不再是一个普通函数,而是一个generator:

f = fib(6)

<generator object fib at 0x104feaaa0>

生成器的执行流程

最难理解的就是generator和函数的执行流程不一样。函数是顺序执行,遇到return语句或者最后一行函数语句就返回。而变成generator的函数,在每次调用next()的时候执行,遇到yield语句返回,再次执行时从上次返回的yield语句处继续执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定义一个generator,依次返回数字1,3,5:

def odd():

    print('step 1')

    yield 1

    print('step 2')

    yield(3)

    print('step 3')

    yield(5)

调用该generator时,首先要生成一个generator对象,然后用next()函数不断获得下一个返回值:

 o = odd()

next(o)

#step 1

#1

next(o)

#step 2

#3

next(o)

#step 3

#5
next(o)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StopIteration

可以看到,odd不是普通函数,而是generator,在执行过程中,遇到yield就中断,下次又继续执行。执行3次yield后,已经没有yield可以执行了,所以,第4次调用next(o)就报错。把函数改成generator后,基本上从来不会用next()来获取下一个返回值,而是直接使用for循环来迭代:

 for n in fib(6):

   print(n)

Logo

GitCode 天启AI是一款由 GitCode 团队打造的智能助手,基于先进的LLM(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 Agent 技术构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多模态的创作与开发支持。它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还具备处理文件、生成 PPT、撰写分析报告、开发 Web 应用等多项能力,真正做到“一句话,让 Al帮你完成复杂任务”。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