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计算机网络 是一些互连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 物理组成:软件、硬件、协议
  • 功能:数据通信(最基本最重要)、资源共享
功能组成 功能
资源子网(计算机系统、终端、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数据处理(上三层)
通信子网(通信线路、网桥、交换机等、路由器等通信设备) 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存储(底三层)

分类

按范围分类 介绍
广域网WAN 跨国,使用交换技术
城域网MAN 跨城市,采用以太网技术
局域网LAN 学校等区域,使用广播技术
个人区域网PAN 在个人工作的地方将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范围约10m

2.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也叫 数据率/数据传输率/比特率,指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输数据位数的速率

速率 存储容量
进制为10310^3103 进制2102^{10}2101Byte字节=8bit比特1Byte字节 = 8bit比特1Byte=8bit
千1kb/s=103b/s千1kb/s = 10^3b/s1kb/s=103b/s 1KB=210B=1024∗8b1KB=2^{10}B=1024*8b1KB=210B=10248b
兆1Mb/s=103kb/s兆1Mb/s = 10^3kb/s1Mb/s=103kb/s 1MB=210KB1MB=2^{10}KB1MB=210KB
吉1Gb/s=103Mb/s吉1Gb/s = 10^3Mb/s1Gb/s=103Mb/s 1GB=210MB1GB=2^{10}MB1GB=210MB
太1Tb/s=103Gb/s太1Tb/s = 10^3Gb/s1Tb/s=103Gb/s 1TB=210GB1TB=2^{10}GB1TB=210GB

带宽 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最高数据率”

吞吐量 实际速率,受网络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 带宽与吞吐量
    主机发送请求后,服务器A返回数据的速率为20Mb/s,服务器B返回数据的速率为10Mb/s,此时虽然链路带宽为100,但主机吞吐量为30Mb/s
时延
时延 公式 类比
排队时延 进入路由器后在输入队列排队等待处理 排队等检票
处理时延 差错检验,查找适当路由 检票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的时间 = 数据长度信道带宽\frac{数据长度}{信道带宽} 走进车厢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的时间 = 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率\frac{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率} 火车在路上开到下一站
时延带宽积 以bit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传播时延 * 信道带宽= 以人为单位的铁路长度
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数据到接收到来自收入端的确认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前可发送的数据越多

3. 分层结构模型

OSI七层模型 法定标准
“物联网叔会使用”

7个层次 功能
应用层 用户与网络的界面,产生网络流量,最复杂的一层
表示层 数据格式变化,加密解密,压缩恢复
会话层 建立、管理及终止进程间的会话,实现同步
传输层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端到端)
网络层 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实现流量、拥塞、差错控制,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 将网络层传输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是帧
物理层 透明的传输比特流(单位bit)

TCP/IP四层模型 事实标准

TCP/IP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五层参考模型 综合OSI与TCP/IP的优点

层次 功能
应用层 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传输层 进程与进程间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 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分子路由与转发
数据链路层 将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组装成帧
物理层 比特传输
Logo

GitCode 天启AI是一款由 GitCode 团队打造的智能助手,基于先进的LLM(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 Agent 技术构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多模态的创作与开发支持。它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还具备处理文件、生成 PPT、撰写分析报告、开发 Web 应用等多项能力,真正做到“一句话,让 Al帮你完成复杂任务”。

更多推荐